与孩子的对话密码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是美国心理学博士、儿童心理学家写给老师和家长的书。书中有一句话:“在教了几年书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还没有为与‘现实中’的孩子打交道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句简单的话却引起了我的共鸣,让我思考了很久。刚刚工作三年的我,还在寻找与孩子的对话密码。读了这本书,我也探寻到了一些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方法。
一、爱与技巧一个都不能少。
书中说道:“我们相信,只有心理不正常的父母才会做出伤害孩子的反应。但是,不幸的是,即使是那些爱孩子的、为了孩子好的父母也会责备、羞辱、谴责、嘲笑、威胁、收买、惩罚孩子,给孩子定性,或者对孩子唠叨说教。”没有沟通技巧的关爱,只会让孩子更加窒息。
孩子遇到麻烦,我们常常用道德标准去衡量,下意识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对错,甚至给孩子劈头盖脸一顿训。作为老师,我们的出发点当然是想帮助学生,引导学生。但错误的方法总是阻碍学生向我们敞开心扉。而当我们缓和情绪,温声细语,目光充满慈爱与鼓励的时候,孩子常常主动坦白前因后果。只有得到他们情感的认同之后,才能有效地与他讨论,最终选择出适宜的解决方式。
二、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
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因而我们应该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做出不恰当的评价。
作为家长应该理解和尊重孩子,我想作为老师,我们就更应该如此。班上脾气最犟的史同学,每次惹了麻烦总要先大发一通脾气,嘴硬不肯承认错误。我以前的做法是:先冷处理,等他情绪稳定了再进行下一步,或是强制他冷静。现在,我也换了套路,先把他带离班集体,给他擦擦脸,说一些理解他的话,如:“老师知道你肯定不是无缘无故发脾气的,把你的委屈说出来,说不定老师可以帮你。”我想这些理解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心和他在一起,这样学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说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距离和怨恨,因此我们需要学习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做到尊重和理解孩子。
三、夸奖孩子的努力与成就
一个孩子表现好,我们通常总会夸赞说:你是个好孩子,或者:你很棒等评价性的赞扬。但在这本书中说到:在心理疗法中,这些判断和评价性的赞扬都是要避免的。夸奖最重要的一条规则就是: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他们的品性与人格。赞美的话语应该让孩子看到他成绩的真实情况,称赞的时候要做到明确、详尽的描述,孩子能从这些信息和赞赏中受益,远比哪些对品格的评价要有效得多。
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反馈、评价也是备受重视的一部分。“你真棒”这类笼统、无意义的评价已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学生成长和进步的肯定,是更有指向性的引导。只要我们将课堂上的这份敏锐迁移到日常与学生的相处中,就能与孩子更亲近。
作者提到:“我得出了一个可怕的结论。我成了教室里的决定因素。我个人的方法,决定着教室里的气氛;我每天的情绪,左右着教室里的氛围。作为一个教师,我拥有巨大的力量,既能让一个孩子痛苦,也能让他欢乐。我可以是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是激励孩子的手段。我可以羞辱他们,也能迁就他们;我可以伤害他们,也可以治愈他们。在所有情况下,都是我的回应决定了一个危机是升级恶化还是逐步化解,一个孩子是更具人性还是泯灭人性”。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反省自己对学生的教育,有时真的是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仅影响了自己的身体,更伤害到了孩子,真的应该心平气和的对待。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学生,所以,我们要注意我们的言行,尤其注意语言的技巧,真正的尊重理解我们的学生,让我们改变自己,把握一定的技巧,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