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新课标》有感
双三 王雅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年版)》一经颁布,就成为了老师们学习与研读的重点。而新课标无论是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还是学业质量、课程实施,都阐述得更为清晰、具体,也更加具有指导性。在仔细研读和看完许多对新课标的解读后,我受益匪浅,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新课标为我们指引了教育的大方向,即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较上一版,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加强了学段衔接,为老师们在语文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含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四个方面既独立,又密切相关的,从多维度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那么,该怎么落实核心素养的理念呢?我不禁想起了汪潮教授曾在课上分享过的,他对“语文”的理解: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小学语文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语文课堂要传道授业解惑,也要育人,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由此,我认为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充分体现语文味。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蕴味,包括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蕴味,也就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
在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其次,教师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因此,语文课堂还要有“儿童味”。相较过去的教材,部编版的语文书色彩更加明丽丰富,插图更佳活泼可爱,充满儿童趣味,非常适合学生学习。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出教材本身的“儿童味”,引导学生去品味文字、插图等多方面的资源。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体现儿童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心中有课标,脚下方有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跟随新课标的理念引领,将其落实到实处,培养出更全面发展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