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终究要独立完成“自我突破”
发布者:郭青青发布时间:2024-09-04 20:06:44阅读(22) 评论(0) 举报
每个人终究要独立完成“自我突破”
——施一公先生《自我突围》读后感
施一公教授的《自我突围》。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个人成长指南,更是一次对生命深刻洞察的心灵之旅。作为一位备受瞩目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施一公教授通过自身的经历,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人在追求自我价值和梦想的路上,必须经历哪些挑战和突围。
如书末封面评论所言,从他的成长经历中,可以感知当代中国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执着追求。读完此书,怎么理解施老师讲到的“自我突围”,理解有三个方面:
一、从“小我”中突围:心中有家国
施一公的名字取自“一心为公”,父母赋予他这个名字的寓意,也深深影响了他后来的选择。施一公在这期间面临三个重要选择:
——1995年博士毕业,到底是去企业(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驻华首席代表),还是继续学术之路。
——2007年晋升普林斯顿终身讲席教授,是继续留在美国,还是回国。
——2015年成为清华副校长,是继续清华的成功实践,还是创办小而精的西湖大学。
施一公的三次重要选择,着眼点从不在个人利益,而是考虑为世界的贡献,助力国家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从“固我”中突围:不断升级认知
书中有两篇文章《如何提高英文科研论文写作能力》《如何提高专业英文阅读能力》,介绍了他自己如何从1990年对学术论文一窍不通到1996年博士后期间得心应手的经验:
在阅读上,必须养成阅读英文文章的习惯,他的导师告诉他“每天花45分钟读华盛顿邮报,两年后你的写作能力会得心应手”。同时,要学会批判性阅读,要时刻提醒自己:该论文的逻辑是否清晰、数据是否可靠、能否在此基础上想出新的重要问题,等等。
在写作上,最重要的是逻辑,逻辑的形成来自于对实验数据的总体分析,必须先讨论出一套清晰的思路再下笔。
施老师虽是在讲英文阅读写作,其实对于我们中文写作同样是很好的启示。
三、从“惰我”中突围:拥抱自律自强
施一公在成为大咖后,成为院长、校长后,依然花费大量时间在科研一线。体上加油,注意锻炼,在40—50岁这个年龄段,3000米还能跑进13分钟以内,前两年还参加了广州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头脑上充电,保持学习,在《如何提高专业英文阅读能力》这篇文章中还鼓励学生要每周翻看《科学》《自然》等学术杂志。
施一公在自序中写到,理想主义者需要经受现实的淬炼,在骨感的现实中找到一条实现理想的道路并一直奋斗下去,所以我把自己定义为“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任凭风吹雨打,不坠青云之志。
某种意义上,我们每个人终究都要独立完成“自我突围”,施老师的奋斗历程解答了年轻困惑,给出了生动真诚的路径参考,励志感人,鼓舞人心。 我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生活和成长经历。我意识到自己也曾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迷失过方向,也曾在困难和挫折面前退缩过。但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初心和梦想,也重新燃起了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