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其他文章
新城实小高数李海英新课标学后感
发布者:李海英发布时间:2022-08-31 09:44:44阅读(288) 评论(0) 举报
新课标学后感2022.8
2022年的夏天注定让人难忘。今年杭州的高温日数打破历史最高纪录达54天,40℃以上14天。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方案(2022版)》掀起热潮。
在此次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最重要的理念是素养导向,也就是核心素养观。核心素养观最根本的一点是,我们要真正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独特性,尊重学生思想自由。
张华会长阐述了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观点,为五大方面:第一,基于未来教育观的课程理念;第二,基于核心素养观的课程目标;第三,基于理解性教学观的课程内容;第四,基于跨学科学习观的课程组织;第五,基于表现性评价观的课程评价。这五大理念,在教育部文件中被概括为素养导向、综合育人、实践育人。课程理念更新:第一,课程人性化。这是一个越来越人性化、个性化的时代。第二,课程“共同体化”。今天是高度合作的时期,协作交往成为最基本的核心素养。第三,课程创造化。今天我们必须要摆脱标准答案、应试教育,让孩子们把自由创造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第四,课程信息化。必须把信息精神、信息文明渗透于课程始终,要跨越时空、跨越距离和人交流。
专家讲座中抛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什么是“未来教育观”?什么是“核心素养观”?什么是“理解性教学观”?什么是新课程的理想课堂教学?什么是“跨学科学习观”?什么是“表现性评价观”?对这些问题我们在听了之后需要好好地再理解,再学习,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
1.什么是“未来教育观”?所谓“未来教育观”,即主张教育面向未来急剧变化和高度不确定的情境,培养学生适应变化并拥抱“不确定性”的态度、善于解决真实情境中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勇于承担个人选择后果并履行他人和社会义务的责任感。“未来教育观”就是能够更加坚实的、富有远见的去体现现代教育观,也就是“教育即生活”,即尊重每一个儿童的“现在”。其中指出“讲授主义”说到底是“过去教育”,是“教育的渎职”。这点我们要引以为戒。
2. 所谓“核心素养观”,即是让课程目标始终聚焦于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可普遍迁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3.所谓“理解性教学观”,即认为知识的本质是理解或问题解决,教学即选择“少而重要”的学科“大观念”,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学科“大观念”解决真实问题,经历真实实践,产生个人理解。
4.什么是新课程的理想课堂教学?那就是:让教师像教篮球、排球、钢琴、舞蹈那样去教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历史、地理等认知性学科。
5.所谓“跨学科学习观”,即认为学科是从社会生活(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活)中逐步分化出来的,学科与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存在内在联系;学科与儿童的心理经验存在内在联系,二者属于同一个实在(one reality);不同学科之间的边界是可渗透的,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融合;跨学科学习既是发展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自由人格的要求,又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条件。
6.所谓“表现性评价观”,即认为虽然人的核心素养与外部行为表现存在本质区别,但二者也存在内在联系:核心素养是行为表现的依据与引领,行为表现是核心素养的“出口”与发展途径;核心素养只能通过植根于情境的“表现性任务”而评价,标准化测验则鞭长莫及;学生完成“表现性任务”的过程既是评价过程,又是教学与学习过程,学生通过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持续表现核心素养而发展核心素养。
面对这些新的重大变化,我们要多学习(智慧中小学平台上的2022“暑期教师研训”专题里面有很多资料),同事之间多探讨,应用于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