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广场

登录
工作室首页 > 文章列表 > 文章详情

【方卫成】穿越概念的迷雾

发布者:方卫成发布时间:2024-02-22 22:22:12阅读(157 评论(0

穿越概念的迷雾

自新课标颁布以来,各种新的概念、名词不可谓不多。核心素养自不必说,诸如真实情境、学习任务、跨学科学习、项目化学习、学科实践、教—学评一致性、增值评价、表现性评价等等更是频频出现。这些概念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是连蒙带猜。寒假读了《新课标关键词》一书,对其中的一些关键词有了些许新的认识。下面结合日常教学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关键词一:学习任务。之前经常把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傻傻分不清。书中指出,学习任务是一种活动,是一种实践活动。这里区别于一般的认识活动。认识活动一般是通过简单的知识传授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学到的知识是死的,不能在新的情境中加以运用。书中指出学习任务有六大要素——主体行为、预期结果、社会情境、时空情境、核心知识、育人价值。书中举例,“让学生回忆一本书的情节”只是一种发生的意识中的认识活动,不是任务。而“请你回忆并与同学分享书中的相关情节”就是一种任务。反观本人执教《江南春》中的几个学习任务,从这个角度来看,有些姑且可以称之为学习任务,有些也仅仅是认识活动,也不是真正的任务——

任务一: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请你好好赏析第一二句诗,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在旁边做好批注。聚焦典型意象“莺”“绿”“红”思辨探究点评。

从学习任务的角度来看,这个任务有具体的主体行为——批注。有预期的结果,也就是思辨”“绿”“这三个意象的选择之妙。但是,从社会情境和时空情境的角度考量,缺乏交流、分工与互动。如果这个任务的表述和实施做些调整,也许会更加契合学习任务的真正内涵——

任务一: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请你好好赏析第一二句诗,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在旁边做好批注。小组讨论交流诗人为什么选“莺”“绿”“红”这三个意象,并说说这样选择的好处?

任务二:出示杨慎观点“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说法,你怎么看?小组合作探究。

    这个学习任务姑且还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任务,因为有具体的主体行为——表达对杨慎观点的看法,而且需要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具备了社会情境和时空情境。在思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用到语文学科的核心知识——这是古诗的典型化的写法,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还能说出这是运用了夸张的写法,意在凸显江南之大之广,处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而且,这个过程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二:情境学习。新课标实施以来,再一次把情境学习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所谓的真实情境,更是被“真实”一词迷蒙了双眼,绕晕了教学。书中指出,教师在设计情境化课程时,可以根据教学设计过程和呈现形式的不同,蒋情景化课程划分为以下多种类型:符号类情景化课程、模拟社会生活场景类情境化课程、操作类情境化课程和基于技术支持的情境化课程等。实施情境必须要重视情境的真实性、丰富性、典型性。学科实践强调在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

诸如此类表述,但是究竟什么是真实?怎么界定真实?依旧是语焉不详。不免想到余琴老师在《理解语文核心素养的要义与教学实施策略》一文中的表述:语文学习不是将知识作为终点,而是借助知识学习,使学生形成核心素养,体现为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反映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我的理解是,语文学科索要强调的真实情境,应该是语言运用的情境应该是真实的,而不是某个学习任务一定是指向真实的生活内容,比如做出某一种物品以物化的成果外显出来。否则语文学科的学科特征就无法体现。毕竟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和科学、数学等学科是有区别的。

关键词二:项目化学习。新课标颁布以来,项目化学习可谓炙手可热。但是对于项目化学习究竟是什么?怎么做?一线老师听了众多专家的讲座后,仍旧是一头雾水。大体上都是要有“驱动性问题”,要“入项”“出项”,要有“成果展示”等等。以学科项目化学习为例,书中指出:高质量的学科项目化学习不仅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也是一种中观的单元设计,会涉及到学科项目目标、学科真实问题、学科实践、学习实践、学科项目成果、学习评价六个要素。学科实践的本质在于让学生“像学科专家一样”进行思考和探索,在解决学科真实问题中活学活用本学科的知识。反观上学期本人参与的一个学科项目化学习课例来看,其实对于学科教学和项目化学习的融合仍旧是欠缺的。

无论是壮美磅礴的黄河,还是秀丽精致的江南,都是诗人笔下美丽的中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1.出示单元篇章页。读单元导语,为什么编者把这两首诗放在这个单元?是的,毕竟诗人所处的朝代离我们已经很远了,当下的黄河、江南环境如何呢?

1.出示黄河、全国城市空气质量状况资料并交流阅读感受。

——数据来源于《2022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 观看环保公益广告,聚焦驱动问题。我们的家园曾经是多么的美丽富饶。诗人们用诗意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美丽的画卷这样的美景不能只留在古人的诗句中,更要留在我们的身边,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可以怎么做?我们如何写一份环保倡议书?

作为一堂入项课,尽管提出了驱动性问题:我们如何写一份环保倡议书?但是,作为一堂古诗课,从古代到当下,听课老师也觉得就是两张皮。古诗教学套上了一个项目化学习的外衣。这样的嫁接让人感觉很奇怪。

 

     双新背景下,各种各样的新概念、新名词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如何真正将这个新概念、关键词落实到教学中,真正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真正到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这些概念、关键词阐述的理念确实是能够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方向和指南。但是,如何落地,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或者被概念遮蔽,还是需要专家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样例。否则,作为学校、教师在实施的时候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写评论

还能输入500个字

评论加载中...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空间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

二维码

名师工作室移动端

  • 扫一扫,直接在手机上打开
  • 随时随地使用工作室
分享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