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之我见
发布者:方卫成发布时间:2023-08-25 10:31:53阅读(190) 评论(0)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之我见
“思辨”在我国最早出自《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意思是慎重地思考、明确地辨析。思辨性阅读是以思辨为主要特征的阅读方式,是阅读主体对文本信息进行深入思考辨析并作出合理评判的阅读活动。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创造的前提,一切的发明创造都是由问题开始的。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他的一生没有自己著书立说,而是以一种问问题的方式启发着世人,启发的他的学生们。问题设计,对于启发思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统编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辨元素,然而纵观当下的课堂,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并未充分重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思辨性思维发展并未受到关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浅表零碎,缺思维含量。语文课堂包含大量碎片化学习,在问题的设计推进层面存在以下问题:(1)问题零散化。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些零散的问题,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学生的思维方向不明晰;(2)问题浅表化。即设计的问题较多指向提取信息、解释信息,学习活动处于较低层次的思维水平,缺少有思维深度的问题,无法达成高阶思维培育的目的;(3)问题孤立化。即教学中老师的问题缺乏逻辑联系,无法形成有思维梯度的问题链。
2.过程走马观花,缺思维路径。由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繁杂,40分钟的课堂时间被理解、感悟、积累、品析、朗读、拓展等环节挤满了。课堂频繁转换环节,学生气喘吁吁地在各个环节中奔走,缺乏静思默想的时间,缺乏思维的方向和路径。
3.学生各自为政,缺思维碰撞。老师对学习活动的理解被束缚在个体性活动的认识中。课堂互动仍以师生或生生点对点单线互动为主,较少出现面对面的合作探究、思维碰撞,从而导致问题得不到解决,学习得不到延展,思维不能走向深入。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思辨性阅读已经引起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特别是问题设计。然而,如何通过提问和理答这双向互动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该方面的研究为数不多。笔者阐述的“融创课堂”,意在教学中需融合各类资源,创生出有利于思维能力提升的情境、思维深度介入的体验活动,思维交流碰撞的互动氛围。
1.着眼提问,留下思维空间。合适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举措就是让课堂提问更有效,让有效的提问之花绽放在课堂。
2.融合预学资源,在比较分析中提问。本人曾执教统编版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望洞庭》两首都是写景诗,可借此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本课教学着力通过两首诗的分析比较,在求同探异中培养思维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听。同学们,两首诗有山有水,他们给我们的感受一样吗?请你自己对照着两幅图,自己再读一读,看一看,他们给我们的感受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
生:天门山给我们的感觉是雄伟壮观的,洞庭湖是平静而柔和的。
师:你抓住了两处景物的不同之处,看来是真的读懂了。方老师又看了同学们的预习作业,你们形容天门山的词语有这么多(屏幕出示孩子们课前写的词语)。那么方老师就从同学们的预习作业当中,我选择一个词语写在黑板上,第一个天门山我们可以写一个,很多同学说“壮观”(板书“壮观”)。第二首诗形容洞庭湖的词语,你们也写了很多,你们说我黑板上写什么?(大部分孩子说“秀丽”,板书“秀丽”)。两首诗有山有水带给我们的感受不一样。下面我们四人小组合作来学习。请你在组长的带领下,自己先读一读两首诗,然后圈一圈,你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他们的壮观和秀丽,然后四人小组互相交流交流。
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深度体验,是走向深度学习的重要前提,也是培育高阶思维的重要台阶。“壮观”“秀丽”是大部分孩子对于天门山和洞庭湖的直观感受。珍视学生课前学前的真实资源,从“有山有水”到自我感受,是思维的深度开掘,既重视孩子真实的个体经验,又通过找一找、圈一圈、说一说等学习过程让思维从模糊逐步走向清晰。
3.融合生活资源,在品词析句中提问。语文统编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别样红”是诗眼,如何聚焦诗眼层层剥析,想象体会诗的意境,需要老师提出有思维含量的问题。
师:为什么这个时候的荷花会是“别样”红?这里有一个词叫“别样”,你能给他换个词吗?
生:特别。
师:把“特别”放进诗句读一读。
生:映日荷花特别红。
师:“别样”是就是“特别、非常、十分”的意思,那么,这个时候的荷花怎么会特别红?
生:因为是在太阳的映照下,所以特别红。
师:是的,因为太阳的映照,所以“别样红”。(出示阳光照耀下的荷花图 )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生:粉红粉红的荷花。
师:你关注到了粉红的荷花吗,还有不一样的颜色?
生:我看到了荷花有光泽。
师:他似乎看到了光泽,大家看,这里有透着光泽的荷花。
生:我看到了粉白相间的荷花。
师:对,粉中透白,白里透红的荷花,颜色多丰富啊!
生:带着露珠的荷花。
师:对,上面还有晶莹的露珠呢!同学们想象一下。一轮朝阳冉冉升起,洒在湖面上。这个时候,你又会看到怎样的荷花?
生:金光闪闪的荷花泛着光泽。
生:非常非常红的荷花。
师:对,所以这就叫“映日荷花别样红”。也许,再高明的画家、再高明的摄影师可能都画不下、拍不下当时的情景。
为什么诗人认为此时的荷花特别红?带着这个问题,教师引领孩子进行探究,借助图片和诗句,层层推理基于之后,孩子们理解了“别样红”的原因,一是颜色,二是阳光的映照。这样的推断策略,是基于古诗和生活的,是有助于学生思维培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