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日志之四:重构课堂,我该怎样做——听程红兵老师的报告《面向未来,探索学校课程教学新路径》所思
发布者:沈传胜发布时间:2022-12-31 08:18:13阅读(654) 评论(0)
今天有幸见到了程红兵老师,并聆听了他的报告,程老师是专程从上海赶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他给我们带来的报告是《面向未来,探索学校课程教学新路径》。
非常期待程老师的报告,从报告的题目上来看,这就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命题,是每个人经过思考都可以找到自己独特做法的命题,但不管怎样做,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经过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学生是可以面对未来的社会,面对为了的工作。
程老师首先给我们出了一个设问,即学校课程教学的新路径从哪里来?
程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指明了方向,那就是从对现实生活变化的感知中来;从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中来;从对当下教育的深度批判中来;从技术世界的颠覆性革命中来;从对新生知识的学习掌握中来。答案还要自己从这几个方向上去找,但程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事实数据,说明了现实生活如何的变化、社会现象如何的繁复、时代教育如何的适应、技术世界是如何的颠覆、社会的知识如何的被重新定义。
在我看来,程老师的这几个问题的讲解是一个铺垫,实际就是让我们先对我们眼前的世界有所了解,对各方面的变化有一定的认识。这期间的讲话妙语连珠,精彩不断,无论是老师的观点还是别人观点的引用,都是深刻而又让人深思。
在对现实生活变化的感知中,援引杜威的名言:如果我们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无疑就是掠夺了他们的明天。援引麻省理工学院院长哥顿·布朗的观点:要当一名教师,首先要做一个预言家,你的教育不是为了今天,而是要为学生们想象不到的未来做准备。
在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中指出,当今我国科技受制于先进国家,原因是我们的基础科学不行,这可称为为根之痛。何以无根?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科学原因,也有文化原因;既有社会原因,也有教育原因……
何以无根?程老师列出五条我们的问题,值得深思:
缺乏对原创的尊重,热衷于模仿复制粘贴;
对科学内在兴趣越来越淡,对外在名利越来越浓;
思维格式化越来越严重,想象力创造力普遍缺失;
对形式逻辑毫不在意,对理性思考毫无兴趣;
对深度思考不屑一顾,对哲学思辨毫无感觉;
……
这就是重要的软实力,世界经济论坛2015年就提出“21世纪未来人才必备的关键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协作能力。
在对当下教育的深度批判中,程老师运用了一个设问:想象力贫乏——与教育有关吗?答案是肯定的:思维的格式化是想象力贫乏的关键所在,创造力关键在于想象力,未来胜任力的关键在于创造力,创造力关键在于想象力,在于思维能力。学校目标不在于培育优秀的“记忆者”,而在于培育出色的“思考者与探究者”。学校应该反思,他同时指出,儿童是地球上最认真、最好奇、最热情、最有观察力、最敏感、最灵敏、最有想象力的人,我们一定要有好的办法去发扬。
在对技术世界的颠覆性革命的分析中指出,移动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技术的整体性突破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革,强大的技术变革推动世界改变!
在对社会新知的学习掌握中指出,社会重新定义了知识,重新定义了学习,重新定义了教育,重新定义了目标。所以要基于以下几个新定义来重构课堂,
第一,基于知识新定义,重构课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发布:《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界定知识内涵:信息、理解、技能、价值观、态度。整合的知识才是力量,运用的知识才是力量,即基于反思,实现问题解决的知识才有智慧。我们应该以核心知识(方法)、简洁的“学习设计”来促成本质意义的学习的发生。
第二,基于学习新概念,重构课堂
世界银行旗舰报告《2018世界发展报告》,其中《学习以兑现教育的承诺》第一次针对教育发展展开专项讨论:如何确保学校教育带来真正的学习。
何为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必须是真实的学习,“真实学习”三层含义:
一要有世界。把真实情境与任务背后的“真实世界”直接当作课程的组成部分,以实现课程与生活的关联,实现真学习。 传统教学中,不考虑知识在怎样的现实世界能够自在地运用,而是抽去现实世界的背景使其抽象化,作为一般性命题而教授的。这空中楼阁的知识,儿童不过是形式上习得而已。
二要致用。只有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学习才是真实的学习。学生对于知识的意义的感受与理解往往是通过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来实现的。把教学设计成学习者参与丰富而具体的真实社会实践,这样学到的知识也是真实的,在解决现实问题时能够起作用的知识。
三能做事。评估学生素养的最好做法。做事以考察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一,理解了什么,能够做什么(习得知识与技能),其二,怎样运用理解掌握的知识(能够面对未知状况的“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其三,怎样处世,创造精彩的人生(“向学的秉性”与“人格”的涵养)
第三,基于教育新定义,重构课堂
世界经合组织2017年7月20日发布报告《2017影响教育的趋势聚焦》,在这个背景、文化、语言与宗教日益多样化的“超级多元化时代”,教育系统面临两个重要责任,一必须调整教学与学习,以反映并回应多样化,满足所有人的教育需求;二作为个体初始社会化的主要社会空间,教育在培养跨文化技能中必须发挥重要作用。
如何实现两个责任?
首先,教育内容必须适应种族、宗教和文化多样化;——内容多样化
其次,学校要通过明确的教学,培养接纳多样文化的态度和价值观,认可学习和认知的多样化并调整教学策略;——学习多样化
再其次,在知识构建中要考虑多个视角,以体现多样化。——视角多样化
第四,基于社会新目标,重构课堂
关于社会新目标,世界经济论坛2015年提出“21世纪未来人才必备的关键能力”——重要的软实力:创新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协作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设计“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任务”, “没有标准答案又有限制条件的开放项目”,不断让学生亲历这种探索的过程,搜寻对立与模糊的观点争论,思考随着信息量的不断增加而不断深入、推进,在不断求真求善求美中前行。
激活思维才能培养学生思维。杜威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唯一直接的途径,就是把学生置于必须思考、促进思考和考验思考的情境之中”、“困惑是思考的不可或缺的刺激”。爱因斯坦:教育的首要目标永远是独立思考和判断,而非特定的知识。
学生缺少发展科学辩论能力的机会,是现代教育的重大弱点。”教育的最高目标即“思维自由”。
程老师的讲座到此结束,在老师铿锵有力的话语声中,我是经历了一次完整的头脑风暴,这个风暴我为什么称之为“完整”,因为有些内容、语句并非没有听说过,但完整的有内在逻辑的却没有,今天被程老师将这些串连了起来,让我知道了重构课堂该怎样做,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今天我在这篇思考的感想文章中几乎把程老师的讲话提纲给写了出来,就是因为我很喜欢这些内容,而且也是一种回顾、回味,超强的逻辑性把问题理得有理有据,算作我的整理笔记,也是我的所学收获,我会继续咀嚼这些观点,把它消化掉,然后贯彻在我的教育教学中。
沈传胜于2021年11月14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