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素养为导,培育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的六大核心素养之一,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的道德发展,让学生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因此,科学精神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应重点培育的学科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让学生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形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以三次工业革命背后科学家们的故事为切口,层层推进至我国科学家的事迹、中国十年科技辉煌之作,教学环节层层相扣、螺旋推进,只为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的艰辛和付出,感受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
二、学生经验为先,定位教学起点
学生的德性生长取决于自身的道德学习,但其自发的生活经验常常具有模糊、不明晰、片段化的特点。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他人经验,整理、反思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探究发现日常生活中所蕴含的道德意义。
例如在深入剖析本课程教材之后,笔者认识到,从学科知识的角度出发,本课程涉及的科学史内容相对丰富。因此,如何使并无科学史背景知识的六年级学生认识到科技在过去对人类社会的深远推动和变革,成为本课程教学的一大挑战。为应对此难题,教师事先准备了课前调查问卷,引导学子通过资料搜集,初步体验科技在过去和现在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推动和发展。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前利用调查问卷完成了自主预习,实现了个体生活经验的丰富与提升。
三、高质问题为链,实现课程目标
思维性是高质量问题的重要特性。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通过对问题的优化设计,促进学生参与问题学习,深入探究。因此,高质量问题往往是基于学生的阶段特点、学科学习的实际起点和认知水平,触及学生思维深处,能形成挑战、引发交互、形成思路与发展思考逻辑,引领学生思考的方向、广度、长度、高度和深度的问题。
《科技发展 造福人类》这一课从道德与教育的角度看,本课设计热爱科学的情感培育和弘扬科学精神的价值观培育,而科学精神包括探索和求真精神、实践和创造精神、人文精神等多个维度,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上述学科知识完成道德教育,是本课教学的第二个挑战。为此,笔者在教学设计时也针对性地设计了如下的问题链,逐步激活学生思考力,从而深入教学内容,实现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