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我读了《小学道德与法治可以这样教》一书,深受启发,受益匪浅,令我豁然开朗。
本书依托部编本教材,紧紧抓住“小初高一体化”,从学科发展背景、理论架构、专题破题、案例解析及法治链接等方面,为广大一线教师破解新课程改革时期之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什么教”“教什么”与“怎么教”。为“上好道德与法治课”推波助澜,指点迷津。这本书通过平实又富有诗意的语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教育的智慧,让人不禁为之赞叹与折服。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也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教育工程,贯穿学生的成长过程。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努力让思政课走进生活,贴近生活,成为入脑入心的“兴趣课”,让“有意义”的中小学思政课更加有意思。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围绕既定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适切的教学内容不仅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还能促进生动发展的课堂生态的构建和学生主动探究。特别是在反对贴“道德标签”、忌讳“空洞说教”的小学阶段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是否适切,可以说是决定一节课成败的重中之重。
这本书有一节讲的是“开放的国际视野教育”,如何将这些看似与学生遥远但实际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知识、事件讲给学生听呢?看了这本书的介绍后,我选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本》中的《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尝试教授了这一课,同时结合党的二十大,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学生对国家和人类的责任感,提升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自豪感。
课堂上,通过小切口讲“大道理”。学生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话题比较陌生与遥远,因此课堂中先以学生亲身经历的新冠肺炎疫情为切入口,让学生明白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形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认知。在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时,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切入口,让学生感受“一带一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明白我们的国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的实践以及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提升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
但如何与学生的生活发生链接呢?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网络、书籍、旅游等途径,对各国间联系日益密切都有所感知,但由于生活经验有限,这种认识往往是片面的、零碎的。本课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如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一份力”,让学生聚焦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明白人类命运休戚与共,作为地球上的小公民,我们有责任参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当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同时让学生结合亚运情境,用丰富的情境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形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认知,讨论如何做好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小使者,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将课堂所学付诸实践,做好杭城小主人,做好友谊小使者,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做有责任与担当的新时代少年。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即要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又要滋养法治情怀,启蒙与奠定学生一生发展的情感价值观,为培养学生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好基础。我觉得我现在还只是读到皮毛,这本书还有很多细节部分值得我一一品读,之后我也会继续阅读,并将书中所学运用到我的实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