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方案:“双新”背景下信息科技单元整体设计与项目化实施
发布者:郭巍丹发布时间:2023-04-17 23:08:51阅读(538) 评论(1)
“双新”背景下信息科技单元整体设计与项目化实施
一、背景意义
2022年4月出台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的育人价值,倡导真实性学习,创新教学方式,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引导学生经历原理运用过程、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建构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通过主题式、体验式、项目式学习方式,实现综合运用,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自2021年9月以来,信息科技学科在UbD理论指导着手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践,结合区域研训开展了一系列读书活动、单元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研讨,取得了初步成效,参与前期研究与实践的骨干教师受益良多。接下来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素养立意”的单元教学理念与方法向更多的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师推广,让“双新”在日常教学中真正落地。借区教育局开展“名师工作坊”的契机,可以将前期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总结梳理,形成区域案例资源,又可以将其转化为区域行动,带动新一批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研究目标
本工作站成员通过项目的研究与实践,提高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逐步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具体如下:
1.通过自主研读和观点分享,把握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中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核心素养的学段特征,领悟各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和相关教学要求。
2.通过案例分析和教学实践,逐步领悟UbD教学理论和逆向设计的三阶段的各部分特征,理解单元教学的本质,能够根据UbD框架独立完成单元教学设计,并在日常教学中开展教学实践。
3.通过群学共研和项目体验,掌握新课标中所涉及的物联互联、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实践操作,拓宽技术视野,主动跟踪信息科技发展,持续研究与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三、研究内容
本项目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几下几方面:
1.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精读策略
2.UbD单元设计框架的区域化改进;
3.基于新课标模块的单元教学与项目化实践。
4.素养立意的单元教学设计与AI课例分析
四、研究方法
通过“群学共析,聚焦核心——专题学习,化解疑难——分段实施,探索策略——技术助力,课堂分析——反思总结,精典推介——”的路径实施,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UbD 逆向设计的三阶段“明确预期结果—确定评估办法—设计活动体验”为框架,通过群学共研、案例分析、沉浸式实践等方式,做中研、用中研、创中研。
五、研究过程
根据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关于印发《杭州市上城区特级教师工作站实施意见》,本工作室的时间周期为三年。
(一)工作室启动
工作室成立,确立研究方向,设计项目方案,招募工作室成员。
(二)工作室的运营
1. 文化建设
(1)自我规划,每位成员完成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及学年发展目标;
(2)组建小组,明确分工,制定小组公约、小组文化及评估办法等
(3)共建制度,包括工作室的活动机制、团队公约、评估量规等。
(4)个性发展,为每位学员建立电子档案,制定个性化发展方向
2. 运行机制
1.群学共研共创共享:开展项目式研修,主动参与,共同学习,携手同行,共同实践,共同研讨,共享资源。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学习和理解本项目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中实践运用,反思改进,总结提升。
3.线上与线下融合互通:借助上教云·信息科技之家,线上读书分享,线下交流研讨,共建数字化学习资源。
4.区域范式与个体风格统一:在区域大主题引领下,选择个人兴趣特长确定研究主题,发展个性化教学风格。
5.助力精品课程开发:创造机会,搭建平台,帮助工作室所在学校和有意向的工作室成员开发精品课程。
3. 成员任务
(1)提供日常学习资源,自主研读,学习心得上传平台
(2)每月安排一次线下集中学习交流研讨,沉浸式实践
(3)在区域或片组教研中作观点报告或开设教研展示课
(4)每个学期作为第一作者写一篇教学案例或教学论文
(5)前两年至少撰写一项课题研究方案,争取市区立项
(三)工作室总结评估
根据《杭州市上城区特级教师工作站评估办法(试行)》定期进行总结反思。
1.每个学期的总结包括工作室成员个人总结和工作室的总结,梳理取得的成绩、分析实施的过程,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2.三年期满时,根据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关于印发《杭州市上城区特级教师工作站实施意见》,对工作室成员三年内的学习过程与成果进行总结与评估。
六、预期成果
1. 形成一系列新课标模块下的单元设计方案与课堂教学案例;
2. 利用“AI观课室”形成一套单元教学实践的课例分析报告;
3. 总结基于新课标的单元整体设计与项目化实施的区域策略;
4. 丰富完善上城区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在线研修平台的资源;
5. 工作站成员撰写的案例、论文、课题获奖或在期刊上发表。
上城区信息科技名师工作站
负责人:王卫东
202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