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其他文章
初中信息技术校际联盟教研的设计与实施
发布者:王卫东发布时间:2022-05-13 13:35:40阅读(585) 评论(0) 举报
初中信息技术校际联盟教研的设计与实施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杭州笕桥实验中学 徐慧峰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王卫东
摘要:校本教研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教研方式,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教研方式之一。文章从区域角度分析了初中信息技术校本教研存着缺乏针对性、难以成常规、难以成规模等现象,提出并实践了一种新型的“校际联盟教研”。从搭建校际联盟教研平台、设计校际联盟教研方案和校际联盟教研的实施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基于同课异构的集体备课、基于微格研课的教学演练、基于课堂观察的分项诊断等具体实施策略,阐述了这种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所带来的积极效应。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校际联盟 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最有效的教开方式之一,其特征是以校为本,围绕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使教师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通过校本教研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增强教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对我区各学校的调查访谈可知,信息技术学科的校本教研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多学科组成教研组,信息技术校本教研难有针对
多数学校只有1-2名信息技术教师,与音乐、美术、劳技、综合实践与地方课程等学科组成综合教研组。由于学科之间差异较大,校本教研难以针对某一学科,教研的作用难以充分体现。
第二,事务繁杂牵扯精力,信息技术校本教研难成常规
信息技术教师除了每周十几节课外,还要承担网络管理、设备维修、学生社团、制作课件,以及学校活动的设备管理与摄影摄像等工作,繁杂的事务牵扯大量的精力,校本教研难以常规化开展。
第三,理论不足缺少引领,信息技术校本教研难成规模
信息技术教师年轻有为、富有活力,但教学研究的理论不足,除了学校规定的听课评课外,组内教师在一起多数是围绕学生竞赛、设备管理等,简单交流一下教学问题,教校本研没有主题也就难成规模。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走出这种尴尬局面,还得放宽视野,拓宽思路,另辟蹊径,探寻一条适合学校特点、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教研新形式,为此,我们探索了一种校际联盟式的教研,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搭建校际联盟教研平台
基于学校开展信息技术学科校本教研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我们设想不妨走出校园,从一个相对便利的区域出发组建校际联盟教研组,开展校际联盟式的校本教研,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开辟新的空间。
1.构建联盟组织
校际联盟的构建,可以是民间的自发组织,也可以在区级教研部门的指导下构建。参加联盟的学校3-4所,人数在6-8人,以确保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参加,也防止人员过多影响效果。联盟的形式一般有同质联盟和异质联盟两种形式,一般来说,地理环境、生源结构、学校规模、办学质量等因素大致相当的学校可以结为教研联盟;同样,上述因素差异很大的学校也可以结为教研联盟;在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培育之后,还可以产生第三种结盟方式——随机抽取,随机组成,以优化联盟的内部结构,促进成员学校的整体水平提升。
2.建立活动机制
由于这种联盟是非隶属关系的联盟,关系较为松散,行政制约力弱,因此要建立起活动的运作机制,以确保实际效果。一要落实组织方式。推举好组织者(召集人),一般轮流在各校开展活动,各校轮流承办。二要确定教研内容。定时、定点、定主题、定流程、定分工,确保教研时间能明确,教研地点能确定,教研主题够具体,教研流程落实,教研活动能分工合作。有了这样从形式到内容的机制之后,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基本就能够得到保证。三要物化研讨成果。每次开展校际间的教学研讨时,都要事先对成果形式进行预设,提前做好相应方案设计与具体安排,在教研活动过程中注意资料的积累,在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梳理与反思。事实证明,对活动结果进行成果化表达,可以增强教师的成就感,激发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兴趣与信心,推进校本教研的良性循环。
3.寻求专业指导
校际联盟式的教研活动具有民间性、草根性、自主性,由于年轻的信息技术教师缺少理论积淀,理性思考不足,因此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低效性,研究水平达不到较高的层次。因此,要主动寻求区级教研部门、师训部门、区教研员等部门和大专院校专家的指导,尤其在研究方向、教研主题、方案设计、组织实施、成果归纳等方面。通过自主研修、骨干引领和专家指导,不断提高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的层次。
二、制订校际联盟式教研方案
为更好地解决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促进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校本教研”这一平台发挥更大的实效,在区教研员的指导下,浙师大附属笕桥实验中学、丁兰实验中学和景华中学这三所同类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组成校际联盟教研组,统筹规划,共同商讨制定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的实施方案。
1. 校际联盟教研的基本理念
校本教研强调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努力促进联盟教研组每位教师的成长与提高。
2. 校际联盟教研的总体思路
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的重点放在教学和课改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素质提升上。
3.校际联盟教研的主要安排
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时间定为每个月第二周周四下午,遇特殊情况(如有区级研训活动)顺延,三联盟教研组的老师一起共同制订具体方案,各校轮流承办并负责组织实施。
4. 校际联盟教研的基本任务
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的任务是要在先进教育理念与千变万化的教育实践之间构建桥梁,使先进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实践并产生积极的成果;把教师从单纯的课程被动者角色中解脱出来,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创设者;创设一种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文化环境,使校际联盟成为一个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与提高的学习化共同体,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
5.校际联盟教研的主要形式
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立足于课堂教学,以集体备课、微格研课和课堂观察为主要形式。集体备课主要针对某一选定的课题内容,通过独立备课、集体研课、比较论课等方式,在反复求同存异中明晰富有价值的教学点。微格研课主要是利用微格课堂,拉开听课教师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呈现出最平实的常态课堂。课堂观察改变了以往的听评课模式,通过边听课边观察、边观察边记录的方式,对课堂进行分项诊断。
6.校际联盟教研的后续跟进
上课教师要提供教学设计、教学素材(教师课件、学生素材)、反思感悟、部分学生作品等;听课教师要完成本课的教学设计,撰写评课感想或反思感悟。每次校本教研之后都要及时整理资料,包括活动小结、观察报告、活动照片、课堂实录等,以便在区域内交流分享。
三、校际联盟教研的实施策略
教学研讨的真正价值在于课堂和教师,即促进课堂教学不断精进,促进教师自主成长,而后一个“促进”是前一个“促进”的结果,所以,校本教研的价值指向是促进课堂教学不断精进,因此,我们将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定位——“基于教学流程的主要环节而展开”—课前备课,课堂上课,课后评价。
1.基于同课异构的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仅促进教学设计的优化,还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效的集体备课应建立在个人独立备课的基础上,因此,在我们的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中,确定了“同课异构”型的集体备课,通过独立备课、集体研课和比较论课三个环节展开。首选,确定好某一教学内容后,每位教师先独立备课并撰写出教学设计;然后,组内教师聚在一起,按照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进行分项研讨,最终形成书面文本,再分发给每位教师;最后进行比较论课,老师们拿到集备课的文本,在反复的求同存异中明晰富有价值的教学点,相互补充,实现智慧共享。
2.基于微格课堂的教学演练
精心准备好的教学设计需要拿到课堂上去落实、去实现。以往的组内教研,1—2位教师,你上我听和你听我上是唯一方式,如果只有一位教师那就更难以得到同行听课建议了。组成校际联盟之后,听课的老师多了,研讨的氛围就浓了。此外,采用“微格课堂”的形式,可以更好地研究我们的常态教学。
比如,在一次主题为“课堂中预设问题的有效实施”的教研中,由一位刚从教一年的新教师执教。为了更好地体现常态,不给老师和学生造成干扰,联盟组的共它教师通过现场实录同步观摩。课后,大家聚在一起议课,各抒己见,教研气氛轻松自由。上课老师感叹道,老师们没在现场听课,给她营造了“无人”的境地,可以更加自如地发挥。
3.基于课堂观察的分项诊断
教学设计是否有效?这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与验证。在区域大主题“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究”的引领下,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的课堂观察可以做得更加深入细致,将以往的经验型听课评课转化为专业化的观课议课,通过“分解教学内容”、“设定观察指标”、“分项诊断议课”来逐一分步实施。联盟教研组在进行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教研时,一般都选择课堂教学中的某一环节或某个疑难问题,组内成员分工协作,边观察边记录,这样精力才会更集中,观察才会更细致,数据才会更准确,得出的结论也才会更加科学贴切。
比如,我们曾连续几次就信息技术的“课堂提问”开展观课议课,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大家一起设计观察记表,分工合作,归纳整理。其中一次关于“教师候答”数据统计中,发现“没有停顿”占57%,“候答时间适当”占14%,“教师耐心等待”为29%,“候答时间充分”为0%。数据显示,该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很少“耐心等待”,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这样的提问其效果大打折扣。用数据说话,使得校本教研更加有实效,让老师意识到不仅课堂提问是值得研究的,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我们在课堂观察中去发现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改进我们的教学行为。
四、校际联盟教研产生积极效应
校际联盟校本教研拓展了校本教研的平台,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实效性,促进了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这三所同质学校的6位信息技术教师组成的联盟教研组,经过两年多实践探索,得到了区域、学校等各方的支持,使得校际联盟教研丰富有序,研讨内容不断深入,运作机制更加自主。联盟组的老师们真情投入,积极参与研究,在教研团队中得到砺练,智慧分享,形成了主动发展、合作共享的校本教研文化。在近两年中,联盟教研组内的教师4人执教了区级公开课,在各级类论文案例评比、指导学生竞赛等方面显著提升,其中一位教师还获得第二届全国机器人课堂教学中获一等奖。
这种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基于学校、立足课堂的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是我区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团队在整体集中教研、区片联动式协作组教研基础上,对教研形式的一个新的探索,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带来了基层教研方式的创新。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之路,我们才迈出第一步,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总是千变万化,校本教研永远也不会缺乏题材,有效的教研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如何,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为我们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开辟了一个新的空间
参考资料:
1. 张 萍.教师同伴互助的校本教研模式研究[G];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 袁志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同伴互助研究 [D];西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3. 郑彩国.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科研培训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年04期
4. 陈明宏.信息技术学科区域教研体系的探索与思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 第09期
(本文发表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