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广场

登录
工作室首页 > 文章列表 > 文章详情

因材施教:新课程实施与更新的基本原则

发布者:陈冰冰发布时间:2024-07-05 14:38:45阅读(260 评论(0

《新课程 关键词》这本书从新课程众多概念中遴选了22个关键词,这些词代表着新课程的关键观念与关键实践。我的读书感悟围绕书中“因材施教”这个关键词展开。

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提出,我们国家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孔子有很多与“因材施教”有关的故事,其中比较经典的一个如下: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子路和冉有都是孔子的学生,两人都问过孔子一个相同的问题:“闻斯行诸?”大意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就要立刻行动起来吗?而孔子对于两人的回答却各不相同,对于子路,孔子回答:“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对于冉有,孔子则表示了肯定:“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孔子的学生公西华感到奇怪,就问孔子,孔子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针对不同特质的个体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在古代,因材施教的里的这个“材”的标准相对固定,即成长为君子或国家需要的其他人才,目标是建立理想社会或巩固统治。

近现代,随着班级授课制的确立,学校教育从原来个体化的精英教育转向集体化的大众教育,国家也进一步规定了各年级学生应该学习的课程内容并编制了相关的教材。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研究教材,更要关心庞大班级群体的教学组织,教育的对象也逐渐从过去的针对一个个鲜活的人,转向针对一个个班级群体。学生个体被遮蔽,学生的群体行为成为研究的重点,因材施教也因此变成了一种美好的愿景。

人们也关注到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提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教育策略,反映了教师在因材施教方面做出的实践和探索。但目前这个阶段的学情分析,更多关注的还是班级学生的共性学情。

    新课程强调因材施教,内涵又有了新发展。首先,对“材”的理解有了新变化,明晰作为个体的“材”是多元的,本身就存在着差异,教育不可能改变这种差异也无需去改变,个体性的差异要通过可匹配的、适切的教育予以回应。打个比方,不是山中的所有树都能用来做大梁,但是山中的每一棵树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即使是因风干而落地的一截枯木也可以化作春泥更护花。不是所有的树木都能成才,但所有的树木都可以成材。因此,此“材”非彼“才”。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育原则,不是削足适履,而是让被一个个体成为更好的自己。其次,教学方式不再是面向班级全体,而是要以个体的“学”为基础,根据个体的现有基础和发展需求,为他提供个别化的教育。就像我们学校每周五下午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为学生开设的21门选修课、以“屋顶农场主竞标”的方式提供个性化劳育、以新潮的“夏夜氧气音乐节”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等等。新课程强调因材施教,意味着学校教育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为学生提供几门课程,学生没有选择和商量的空间,而是学生提出需求,学校要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再次,从教育愿景的角度看,因材施教既关注个体的高质量发展,又关注教育群体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要确保每一个个体都有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在其中获得个性的发展,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在这同时,保证教育面向人人、公平公正的教育特质,助力个性化的大众教育这一美好的愿景的尽快落地。    

根据以上内涵,我想新课程的“因材施教”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发现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做好学情分析,从而实现“以学定教”。 课程内容设计时有梯度,使优等生得以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得到帮助。最重要的是,老师要明确教学不是一味地想要减小或消除“差”,即帮助弱势群体达到标准线,而是要关注“异”,去发现学生不同于其他人的多元化的优势,尊重个体学习基础、认知方式,尊重个体认知结构、客观规律,利用优势达到发展,而不是改变这种差异。

二、将差异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这些个性特征,做更加有针对性的引导,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道路上学习,去学习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去感受学习过程中的那些巅峰体验。

比如,在指导背诵课文时,左脑发达的孩子可以用文字材料辅助指导,右脑更发达的孩子可以给予图像材料,让其通过构建画面,从局部到整体。

三、让学生自己走。通过巧妙设计学习内容和流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并采用多元动态的评价模式,鼓励支持学生按照自己擅长的方式和节奏开展学习,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深入探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和展示学习的成果,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并支持学生在自己选择的方向上作出努力。所以,我们学校深入探究的“学科实践”也是践行新课程“因材施教”的一种典型学习方式。

“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之所以可贵,几千年来受到中外教育的推崇,就在于其背后厚植的人本主义思想以及对人的多元理解。新课程背景下因材施教的新实践,是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高质量的必然体现。读完这一章节,我更加理解了教师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业,一个教师面对的是四十个不同的,带有鲜活特色的学生,而这四十个学生在单一科目单一阶段面对的却只有一名教师,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四十变成一”,努力尝试把“四十变成八十,一百六十”。


写评论

还能输入500个字

评论加载中...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空间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

二维码

名师工作室移动端

  • 扫一扫,直接在手机上打开
  • 随时随地使用工作室
分享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