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
发布者:陈冰冰发布时间:2024-07-05 14:38:12阅读(270) 评论(0)
在阅读崔允漷教授的《新课程关键词》一书时,我对“大单元教学”的印象特别深刻。
一、大单元教学从何而来
1632年
大单元教学来自单元整体教学,而单元整体教学是源于对分科教学的反思。早在古希腊时期分科教学的思想就存在,到了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大教学论》便正式提出分科教学的思想。
欧洲“新教育运动”时期
传统的分科教学机械的将学生的学习分割成互不联系的片段,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当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兴起,单元教学逐渐出现,弥补了分科教学的不足,强调了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核心素养时代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了从过去“以内容标准为核心”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目标一族”的新要求。
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反思性,这无法只通过学习单一知识点的方式培育,需要通过教学设计在知识与素养之间搭建一座桥梁。由此,指向素养目标的大单元教学应运而生。
关于大单元教学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精确的学术定义。书中崔教授认为,大单元教学的本质就是为学生建构可迁移的有组织的学习经验。大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教育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
因此,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微课程,指向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指向素养目标和有组织的学习经验是大单元教学的应有之义。
二、如何在实践中进行大单元教学
当我们拿到教材后,首先应从目录着手,研究本学期的内容涉及哪些主题;然后结合课标的内容要求、学业质量标准及学生学情的把握,确定本学期的课程划分、每个单元的素养要求及课时量,以及单元组织者。
规划好一个学期的单元之后,需要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单元教学的灵魂,具有统领作用。
评价任务置于学习目标之后、学习过程之前,进行的“逆向设计”。评价任务是检测学生在大单元学习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结果,是用来判断学生学习目标达成程度的证据。
有了学习目标和评价任务,那么学习过程的重心要体现学生如何学会。在设计中要包含学习活动和经验形成的设计。
最后,还需要进行作业、检测的设计和学后反思。作业、检测的设计要与学习目标匹配,这样可以检测学生是否真的学会了。而学后反思是保证学习活动能够深层次发生。
学生经历学后反思,能对自己的学习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内化成为自己的学习经验,更新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促进核心素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