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其他文章
智慧的教育学——读《一生的学习》
发布者:邹欣发布时间:2024-06-23 17:37:47阅读(210) 评论(0) 举报
工业革命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文明,但同时崇尚的科学技术与理性主义又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危机与精神困惑。克里希那穆提,作为一个东方学者,为世人带来了深刻的思想启悟。《一生的学习》便是他对教育的思考。他作为一个思想大家、心灵导师,同时也对社会现象有着独到的见解。由于克里希那穆提并非一个专门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所以《一生的学习》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而是作者针对当前教育问题抒发己见,激扬文字。所以,我对本书的阅读不期望获得系统的专业知识,但本书中作者对教育问题的一些深度独到见解却给了我远胜于知识本身的收货与感悟。所以,我摘录了文中对我印象深刻,启迪颇深的语段进行评论。
问题一: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何为正确的教育?
克里希那穆提在书的第一章从不同角度批评了传统教育以及当前教育中的错误做法,比如将教育等同于心智训练,比如强调教师的权威,注重学位、考试等。在书中,他谈到这样一段话
教育,并非只是用来训练心智。训练提升了效率,然而却无法造就一个圆满的个人。一个只知接受训练的心智,只是过去的延续,这样的心智永远无法发现新的事物。所以,为了要寻出何为正确的教育,我们必须探寻生活的全部意义。P7
因此,在克里希那穆提看来,正确的教育在于探寻生活的全部意义。因为人的行为都在寻求生活的意义。我们进行教育、接受教育也是在寻求生活的意义。那么生活的意义到底在哪?克里希那穆提认为在于我们对生活有一个完整的看法,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因而是具有智慧的人。所以在他看来教育就不能只求知识、智力、学位、就业、书本、适应或顺从社会,而是要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打破权威的勇气。因为,这些单纯知识与技术的获得只能使人陷入更深的混乱和毁灭之中,真正的教育在于世人了解自己,通过行动和经验而非知识与技术去体验生活的完整过程,获得自我了解,获得自由、智慧与完整。克里希那穆提的这些教育思想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关的。科学主义与理性主义当道的社会,人的价值往往是被忽略不计的。因此,当时教育的重心不在人,而在外在的事与物。克里希那穆提发出呐喊,呼吁我们将目光转向教育的主体——人。其实,这些教育思想之后也逐渐成为了教育的主流思想。如我国的全面发展教育,与克里希那穆提的完整的人就不谋而合。然而,在我们的思想观念虽已发生转变的当今社会,我们的行为却很大程度上仍沿袭传统做法,如何从真正意义上转变思维,找到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会人士都应该认真思考与实践的事情。
问题二:教育需要理想吗?
克里希那穆提对教育理想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谈到:
当我们为了某个理想,为了未来而努力,我们是对此未来的概念而塑造个人;我们对子女一点也不关心,我们关心的只是“人应该如何”的这种想法。对我们来说,“应该如何”变得比“现在存在的事物”——换句话,就是个人和它本身错综复杂的问题——更重要了。P20
理想对教育并不重要,因为理想妨碍了对“现在”的了解。显然,唯有不逃避未来,我们才能察觉到现在存在的事物。转向“未来”,追逐理想,表示心智的怠惰,以及一种想要逃避“现在”的欲望。P21
因此,在克里希那穆提看来,理想对教育来说并不需要。因为当我们为了某个理想,为了未来而努力,我们是按照对此未来的概念而塑造人,我们对于人一点不关心,关心的只是“人应该如何”的想法,当我们追求某种理想,某种模式时,思想便被束缚了。所以,教育不需要理想家,而是要去研究、观察“客观存在的事物”——学生的实务派。他批判当前教育总是鼓励孩子去适应既存的社会,以现在的生活方式去限制儿童。但因为限制便产生了恐惧,便没有了爱,没有了自由的意志,无法获得完整生活的体验,无法成为完整的人。我们可以在纸上绘制灿烂的乌托邦、美丽的新世界,然而,为了一个未知的未来而牺牲现在,必然无法解决任何问题。“永恒”不存在于未来,“永恒”是现在。我们的问题存在于现在,而唯有现在,他们才能获得解决。
问题三:智力等同于智慧吗?
智力与智慧是教育中的两个重要词汇。在教育中,我们更常用的是智力一次,如智力测试。但智力等同于智慧吗?我们只重智力的教育是否有失偏颇。关于智力与智慧,克里希那穆提有几个深刻的比喻:
我们扎住了一根树枝,以为它就是整棵树。经由“部分”的知识,我们无法
我们将智力与智慧分开,发展了智力,却戕害了情感。我们像一件三条腿的东西,有一条比其他的长,因此,我们失去了平衡。P73
因此,在克里希那穆提看来,智慧包含着除智力以外更重要的成分——情感。有智力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智力可以靠着种种学说和解释来满足。而我们为了解整个生活的全部,则心智与情感必须在行动中完整一致。智慧与爱是不可分的。智力只是思想脱离情感而独自发生作用,而智慧则是情感和理智合一的能力。知识虽然一直增加,然就其本质来看,却不是无限的,而智慧是无限的。我们的教育不能只是围绕着智力打转,只见树木不识森林。智慧才是真正的核心所在。同时,智慧是无法在书中寻获的,无法聚集、背诵或储存。因此如何转变教育方式,以培养智慧为目标组织教育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问题四: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者?
在过去,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对于儿童而言,他们都是权威者,是儿童需要服从的对象。但事实上,这种权威服从对儿童是不利的。合格的教育者应该要主动打破自己的权威。克里希那穆提说到:
要成为一个正确的教育者,教师必须随时使自己从书本和实验中解脱。他必须随时注意,不使他的学生将他塑造成一个榜样、一种理想或一项权威。当教师希望借着学生以达成自己的愿望,当学生的成功成了他自己的成功,那么他的教育就成了一种自我延续的形式,这对于自我认识和自由是有害的。正确的教育者对于这些障碍必须加以觉察明白,以便帮助学生,使他不仅从教师的权威中解脱,而且也能从他自己的自我封闭的种种追求中解脱。P126
对于克里希那穆提而言,教师绝不是权威。但问题在于当前能有多少教师做到如此的。暂不论权威,有多少教师能尊重学生的不满之情呢?不满之情在书中指的就是好奇心。克里希那穆提指出很多父母、教育者不希望孩子怀有不满之情,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要批判、挑战权威,而无法获得长辈们所希望的安全感和舒适。但实际上,只有我们心怀不满,才能维持批判性的机警和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不满是通向自由的途径。所以,当我们面对孩子表现的不满之情时,我们应在平常亲切关系的基础上,与他们进行讨论。我们应该鼓励已存在于他么心中的探究与不满的精神。借此来帮助他们发现何为真,何为假。
这本书可称为一本教育哲理书。其中蕴含者丰富的教育智慧。正如书中所说,智力不同于智慧,后者包含更丰富的意味。《一生的学习》相比许多教育学科书籍就好像智慧与智力的区别。而学习教育,研究教育,实践教育,我们更需要的是前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