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广场

登录
工作室首页 > 文章列表 > 文章详情

【陈波】智研未来·对话AI:陈波区特级教师工作坊“深耕·赋能”课题研修纪实

发布者:沈红雨发布时间:2025-07-01 10:09:49阅读(46 评论(0

 

课题研究作为驱动教师专业成长、优化保教实践的核心引擎,其成果的有效转化愈发关键。2025年6月23日,陈波区特级教师工作坊全体骨干成员教师在娃哈哈幼儿园新城园区开展“深耕课题研究·赋能成果转化”主题研修活动。本次活动旨在深化课题研究实践,充分发挥工作坊的示范引领与辐射效应,聚力提升区域教师专业素养,为成果落地应用探寻清晰路径。

 

 

 

 

#01

深耕沃土:课题成果初绽芳华

 

活动聚焦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两位骨干成员分享了其扎根实践的课题研究成果。

杭州市教师小课题《启趣.赋能.悦情:支持大班幼儿音乐探究性学习的载体研究》

吴蕴斐  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附属幼儿园

直面当前大班幼儿音乐探究性学习存在音乐赏析兴致浅、材料使用无成效、过程留于形式化的问题,吴老师创新构建了“音乐故事屋”“创乐材料库”“星光展演厅”三大载体,通过情景故事驱动培养幼儿的音乐探究品质、多维创乐学习方式提升幼儿的音乐探究能力、展示评价平台增加幼儿的音乐探究情感,提升幼儿审美力的同时,提高幼儿教师的音乐教育教学能力,为音乐探究性学习提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杭州市教师小课题《伢儿哲思会:指向大班思维启蒙的载体研究》

黄莉,杭州市近江幼儿园

基于李普曼“探究共同体”理论,黄老师针对大班幼儿“思维绝对化”“群体趋同”“包容性缺失”等认知特点,聚焦“什么是勇敢”这一哲学命题,设计了“伢儿哲思会”对话体系。通过“小会(深度思辨)-大会(认知拓展)-展示(概念系统化)”三阶递进,围绕“勇敢与胆怯”“勇敢与鲁莽”“真正的勇敢”展开深度哲学对话。研究有力验证了哲学对话对幼儿思维发展的积极价值,为儿童哲学教育的本土化实践提供了参考范式。

 

#02

智慧碰撞:深度评议共研精进

 

成果汇报是深度研讨的起点,工作坊成员随即展开沉浸式评议交流,质询直指核心,建议务实求真。老师们结合自身实践,聚焦关键痛点,对两项课题进行了剖析:

1

关于《伢儿哲思会:指向大班幼儿思维启蒙的载体研究》

核心质询:课题定位为“载体研究”,但开篇论证主要集中描述大班幼儿思维发展的不足。这是否偏离了载体研究的焦点?现有文献或实践中,传统思维培养载体(如单一绘本讨论、教师主导问答)存在哪些具体不足,导致无法有效解决这些思维问题?这些不足,是否正是“伢儿哲思会”(小会-大会-展示)体系设计的逻辑起点和创新价值所在?

核心建议:

1.强化“载体”针对性论证:在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部分,需明确补充对现有常用思维培养载体局限性的批判性分析(例如:活动形式单一,难以激发深度思辨;对话结构松散,难以引导思维递进;评价反馈缺失,难以实现概念系统化等)。清晰阐述传统载体为何无法满足当前需求。

2.凸显载体设计的创新性与适配性:在阐述“伢儿哲思会”三阶体系时,紧密对照所提出的传统载体不足,明确说明“小会”如何解决形式单一问题(引入多元刺激深度思辨)、“大会”如何克服结构松散(建立汇报-讨论的规范流程)、“展示”如何弥补反馈缺失(通过创作与展示实现概念内化与评价),使载体的每个环节都直指痛点,形成强有力的逻辑闭环。

3.研究问题聚焦载体效能将研究核心问题更精准地锚定在载体本身,例如:“如何构建一个层级递进、形式多元、评价闭环的对话载体体系,以有效促进大班幼儿批判性思维、多元视角理解及概念抽象能力的启蒙与发展?”

 

2

关于《启趣·赋能·悦情:支持大班幼儿音乐探究性学习的载体研究》

图片

核心质询:研究中创设的“音乐故事屋”“创乐材料库”“星光展演厅”三大载体,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材料和活动案例,令人印象深刻。然而,丰富的材料是否等同于有效的研究聚焦?材料呈现略显堆砌,核心载体的运行机制、彼此间的逻辑关联及其如何协同作用于“启趣、赋能、悦情”三大目标,未能清晰凸显。研究重点是被材料淹没,还是提炼出可迁移的载体应用模式?

核心建议:

1.提炼载体的核心结构与运行逻辑超越材料的罗列,着力刻画三大载体的核心要素、关键操作流程及其内在作用机制。例如:“音乐故事屋”的核心是“情景驱动+问题链引导”;“创乐材料库”的核心是“开放性材料+分层任务卡+自主记录单”;“星光展演厅”的核心是“过程性作品收集+多元化表达舞台+反思性评价互动”。

2.构建载体间的协同模型清晰阐释三大载体如何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共同形成支持音乐探究性学习的“生态圈”。例如:故事屋激发兴趣和问题(启趣)→ 材料库提供探索工具和路径(赋能)→ 展演厅促进成果分享与情感升华(悦情),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探究循环。

3.聚焦载体应用的关键策略从丰富的实践中,高度凝练出运用这些载体的核心教学策略。例如:在故事屋中如何设计驱动性问题?在材料库中如何根据幼儿探究水平提供支架?在展演厅中如何引导有效反思与评价?这些策略才是成果转化的“筋骨”。

4.以“模式图”或“流程图”统整成果在成果呈现中,使用直观的模型图来统摄三大载体及其关系、目标、核心策略,使研究成果一目了然,避免被庞杂的细节淹没核心贡献。

这场深度质询绝非简单的挑刺,而是对研究本质的回归——聚焦核心问题、追求逻辑自洽、强调成果凝练。针对思维课题的讨论,迫使研究重新校准“载体”这一靶心;对音乐课题的剖析,则直指从“材料丰富”到“模式清晰”的质变关键。这些尖锐而富有洞见的交流,不仅为课题负责人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优化方向,更在全体成员心中烙下了“精准、深刻、凝练”的高质量研究标准,将本次研修的专业深度推向新的高度。

 

#03

前瞻引领:AI赋能解锁精准对话密钥

 

团讨结束后,工作坊领衔人陈波老师结合自身的课题研究经验,从科学性、适宜性、逻辑性等维度进行了专业、细致的点评,为课题深化提供了精准导航,并且聚焦了人工智能(AI)赋能教育研究的巨大潜力,现场进行了极具实操性的“与AI精准对话”策略指导。

陈老师强调,AI是强大的“研究伙伴”,但发挥其效能的关键在于研究者能否提出“有效问题”,进行“精准对话”。陈老师结合教育研究场景,提炼并现场演示了掌握这一核心技巧的“四维策略”:

1.锚定目标,任务拆解精细化 (Purpose & Decomposition):

策略核心:避免模糊指令,明确具体任务与期望输出。

陈老师指出:不要问“帮我做音乐课题”,而要问“基于大班幼儿音乐探究性学习兴趣浅、材料使用效率低的问题,请生成3个聚焦不同维度(如情境创设、材料设计、评价机制)的、可验证的创新载体方案,并简述其理论基础和实施要点”。她引导教师思考课题研究的关键环节(如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数据分析、成果提炼),将复杂任务拆解为AI擅长的具体子任务(如:“查找近五年国内关于‘幼儿哲学对话载体’的核心研究,按主题分类并总结主要观点和不足”)。

2.提供情境,背景信息结构化 (Context & Structure):

策略核心:为AI提供充分、相关的背景信息,框定思考范围。

陈老师演示:在询问“如何评估伢儿哲思会对幼儿思维发展的影响”前,需清晰告知AI你的研究对象(大班幼儿)、核心载体(三阶对话体系)、关注的思维维度(如批判性、关怀性、元认知),以及你已有的评估工具或数据基础。她强调,结构化输入(如使用“角色-目标-背景-任务-要求”模板)能极大提升AI输出的相关性和专业性。例如:“你是一位学前教育研究者。我的课题是《...载体研究》。我已实施了三阶段哲学对话活动,收集了部分幼儿对话实录和教师观察记录。请设计一份包含3个维度(思维表现、参与度、概念理解)、适用于大班幼儿的简易观察评估表框架。”

3.迭代追问,思维链深度化 (Iteration & Chaining):

策略核心:将对话视为动态迭代、深度挖掘的过程,而非一次性问答。

陈老师展示:当AI给出初步文献综述建议后,可追问:这些建议中,哪一点最适合解决我研究中发现的“传统载体活动形式单一”问题?请结合李普曼的探究共同体理论,具体阐述如何改进我的“小会”设计以促进深度思辨?她引导教师学习“苏格拉底式追问”:基于AI的初始回答,不断提出更聚焦、更深入的问题(如“为什么?”“如何实现?”“有哪些潜在风险?”“能否举例说明?”),形成“问题链”,迫使AI进行更深层次的推理和联结,从而逼近研究问题的核心。

4.批判审视,结果验证理性化 (Critical Evaluation & Verification):

策略核心:始终保持研究者主体性和批判性思维,验证AI输出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陈老师郑重提醒:AI生成的内容是“参考答案”而非“标准答案”。必须追问:“这个建议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它是否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实施的现实可行性如何?可能存在哪些伦理或实践挑战?”她建议交叉核对权威文献、对照政策法规、结合教育实践常识进行推演、在小范围实践中测试AI建议的核心点子。强调AI是激发灵感和提升效率的工具,但研究的科学性、伦理性、实践性最终必须由研究者把关。

陈老师总结道:掌握“精准对话四维策略”,实质是提升研究者的“提问力”与“思维力”。这不仅是驾驭AI工具的关键,更是锤炼研究设计、深化问题意识、优化成果逻辑的核心素养。 

这场生动而深刻的演示,不仅为课题总结注入了强大的前瞻动力与技术支撑,显著提升了研究的效率与创新性,更在每位教师心中播下了智能时代教育研究新范式的种子,为后续研究开辟了清晰而充满可能性的路径。

 

 

 

 

本次研修活动,既是对阶段性研究成果的深度检阅,更是全体成员在“深耕·赋能”理念下专业成长的强力跃升。它不仅生动诠释了工作坊“破土(问题导向)—深耕(实践探索)—抽穗(理论提升)”的坚实研究路径,更解锁了“智研未来”的新密钥——对话AI。工作坊将持续深耕教研沃土,让研究成果滋养幼儿成长;同时,拥抱智能时代,善用AI这一强大“研究伙伴”,通过精准对话提升研究效能与创新力。在探索教育真谛、赋能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将以更深的耕耘、更智慧的探索,永不止步地奔赴充满发现的教育未来!

 

 

 

 

写评论

还能输入500个字

评论加载中...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空间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

二维码

名师工作室移动端

  • 扫一扫,直接在手机上打开
  • 随时随地使用工作室
分享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