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细琢新教材,共创 “微”资源
发布者:陈奕宏发布时间:2025-06-30 10:05:07阅读(8) 评论(0)
2025年5月22日,上城区陈敏特级教师工作室骨干成员在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录制小学科学(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下册《常见的动物》单元微课视频。该微课属于2024年全省精品数字教育资源,该资源制作除微课外,还包括教材配套课程资源,每课时配套资源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
2025 年 4 月 22 日,陈敏老师与参与录课的老师们开展集体备课。陈敏老师紧扣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真实需求,给予了细致指导。在之后一个月的时间里,陈敏老师针对每节课的环节设计、问题设计等多个方面提出修改建议。经过工作室团队一次次打磨、一轮轮指导,《常见的动物》单元微课视频顺利录制完成。
杭州市采荷第二小学李一凡老师的微课视频《我们周围的动物》,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 “动物和我们是否有关?有什么关系?” 学生通过思考发现,动物与我们的关系如此紧密,从而对动物的学习研究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接着,课程通过提问 “自然界中有多少种动物”,并以蝴蝶为例,结合其他种类的动物,让学生切实感受动物的多样性,逐步树立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意识。
杭州市笕桥小学徐文芳老师的微课视频《观察一种动物》创设真实情境,通过“这是什么动物”引发学生原有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兴趣;以“蜗牛”为媒介,设计递进式观察,从外形描画身体结构到描述动态行为,具象化呈现探究过程;最后通过对比蜗牛与螺蛳蛞蝓等相似动物,启发学生提出观点,寻找证据。整节课在趣味互动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了观察、比较、推理等科学思维,是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科学启蒙课。
杭州市四季青小学陈燕妮老师的微课视频《给蜗牛建的“家”》以“给蜗牛建个家”为切入点,通过播放动物纪录片、分享真实案例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最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领悟:人类为动物建造的“家”只是暂时的救助场所,保护动物的根本在于守护它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家园。
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陈奕宏老师的微课视频《水中的动物》以观察、研讨为核心,通过“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四个环节展开。学生在观察金鱼、对比鲫鱼过程中,认识鱼类用鳃呼吸、用鳍运动的特征;结合视频与图片认识海龙、水母和鲸等生物,区分鱼类与其他水生动物。课程以趣味探究激发学生对水生动物的兴趣,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对鱼类特征的科学认知,认识到水生动物对生存环境的适应,并对生物相关的一些自然现象产生兴趣。
杭州市澎博小学郑双老师的微课视频《它们吃什么》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身边的动物和大自然中的动物吃食物。学生不仅意识到食物对动物的重要性,还发现动物在捕食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进而激发了持续研究动物的兴趣。通过图片与视频的直观展示,学生不仅能准确说出常见动物的食物,还细致观察到小蝌蚪吃藻类、蚂蚁搬运食物等细节,完成了从生活感知到科学认知的过渡。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在低年级科学教学中,具象化的教学资源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的有效工具。
杭州市南肖埠小学翁乐老师的微课视频《动物联欢会》以趣味活动为载体,设计“我演你猜”“真假动物大闯关”“姗姗来迟的动物”等互动环节,通过角色扮演、视频观察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区分动物伪装现象,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动物与环境的联系。教学中融入国家保护动物案例,以大熊猫、朱鹮为例,引导学生从“投喂保护”转向“栖息地保护”的科学认知,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守护森林”“禁止农药”等具体行动。本课通过“模仿—观察—讨论—实践”的递进设计,激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初步建立“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逻辑,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本次录制后,成员们表示,这样的活动非常锻炼自己,不仅对新教材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对于细节各方面的处理都有不少成长。相信工作室成员会在这样研习、实战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绽放自己的教育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