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深耕课改实践 共探科学育人新路径——上城区小学科学教学重构与优化研究活动纪实
发布者:陈奕宏发布时间:2025-06-30 09:58:26阅读(7) 评论(0)
为深化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推动教学实践创新,2025年5月8日,上城区小学科学教学重构与优化研究活动在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橘苑校区开展教学展示与说课研讨活动。活动通过课堂展示、教师说课、专家点评的多维互动模式,探索科学课程重构与优化的有效路径,区内全体科学学科教师及教研员陈敏老师共同参与。
以五年级下册《船的研究》为载体,围绕课标要求,以衔接初中科学教育、顺应学生学习兴趣、尊重学习规律、贴近学生生活为四大原则,优化与重构了单元教学内容,共计6节课。面对同一批学生进行教学展示,4月10日的教学研究活动展示了前3节课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力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本次活动展示了后3节课的研究成果。
课堂展风采:重构设计点亮科学探究之旅
来自杭州市南肖埠小学的徐佳颖老师执教《让我们来造船》一课,以造船选材为话题进行导入,在轻松地谈话交流中,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探究。结合木块的演示实验,调动学生漂浮情况下的力学知识,为船的研究打下基础;而铁块沉底的演示实验,与学生已知的铁船漂浮现象对比,形成认知冲突,产生“铁块为什么可以造船”的疑问。巧妙运用锡箔纸模拟铁片,通过学生动手改变一张锡箔纸,对比观察、分析锡箔块沉底和锡箔船漂浮的现象,发现这两种现象共同点是均为静止状态、均由同一张锡箔纸改变而来,尝试用受力分析法寻找两种现象的不同点,从而初步意识到下沉材料能造船的秘密。在层层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
来自杭州市笕桥小学的徐文芳老师执教《船载重的秘密》一课,以“为什么船能载重”这一生活化问题导入,通过精心设计的三个递进式实验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浮力原理。课堂首先通过垫圈模拟载重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船体下沉现象;随后借助磁力板受力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浮力与重力的平衡关系;最后通过溢水杯定量实验,验证排水量与浮力的正比关系。每个环节都注重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过渡,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建构科学概念,培养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整堂课体现了"现象观察-理论分析-实践验证"的科学探究路径,有效促进了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来自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的陈鑫卉老师执教《不同水域中的船》,创设真实情景,引出真实问题,激发问题猜想,从而让模拟实验成为此时学习的必要探究方式。在实验观察中,发现同一艘船在不同水域中的吃水线不同的现象,从而进行受力分析解释,产生了认知冲突,进一步激发学习好奇心和兴趣度,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学习探究。
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小组协作、动手实验、汇报展示等环节,深度参与科学探究,展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
展示课后,三位授课教师围绕课程重构过程进行说课,分享设计思路与教学反思。三位教师的真诚反思与深度剖析,引发在场教师的共鸣与思考。
专家引方向:精准点评指引教学方向
活动最后,上城区小学科学教研员陈敏老师对展示课及说课内容进行全面点评。她高度肯定了三位教师在课程重构中的创新意识,指出:“三位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框架,将工程设计思维、数字化探究、跨学科融合等新理念有效融入课堂,充分体现了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她也向在座的教师提出“我们追寻的科学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师不急躁不强势的课堂,具有教学目标合理化、研究问题真实化、学生困惑有支持等特点,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研讨中,促使学生学习处于良性循环中。
此次活动通过“课例展示—深度说课—专业点评”的立体教研模式,为科学教师搭建了实践与反思的平台,也为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未来,上城区小学科学教育将继续深耕课堂,以研促教,推动科学教学向更高质量发展,助力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绽放创新之花。
撰稿人:徐佳颖
供图:陈美佳、曹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