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广场

登录
工作室首页 > 文章列表 > 文章详情

读书分享

发布者:叶雯发布时间:2024-09-05 14:11:30阅读(35 评论(0


今天我分享的书是《新课程关键词》,《新课程关键词》中的22个关键词,分别展现了他们的由来、意义和实践方法,不难发现,后面近1/3的新关键词都围绕者“评价〞进行,也让我对教学评价的新模式有了新的理解和认知。

通过阅读,我对“过程评价”、“综合评价”、“增值评价”、“协商式评价〞、“表现性评价”、“新技术支持的评价〞以及“学业述评”有了系统的认知。

首先,我认为结果评价的弊端在于仅仅将结果评价看做唯一结果,终结性评价,甚至仅仅局限于分数这一种形式的结果评价。结果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并不是两极对立的,无数的结果评价可以构成过程性评价,将结果评价的次数增加、形式增加,复数形式的结果评价叠加在一起是可以构成过程性评价的。

再者,过程性评价是核心素养评价的新路径,强调关注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的过程性证据,为促进学习的行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当我们根据核心素养生成的学业质量标准要求进行课程设计,确定教学主题、设定课程目标后,我们就应该围绕自己的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设计前对标制定自己的评价模式,如果无法确定评价标淮,就代表教学目标产生问题,需要进行调整。

首先,课前进行诊断性评价,这也是为了之后进行增值评价打下基础。通过诊断性评价可以基本掌握学生的基础情況以及个体差异,并且对班级的整体水平有一个宏观的认知。

接着,我会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学生毕业画像,即通过教学后,我希望学习者达成什么样的学习结果,成为什么样的“毕业生形象”。“毕业生形象”的绘制也就是表现性任务的生成,同时确定评分规则及评分维度。这里也就是表现性评价的体现。

在评分规则和评分维度的生成过程中,参与制定的不仅仅是老师,学生自己是参与制定的关键主体。首先,我会根据终极形象确定最完美的“毕业生形象”,然后根据诊断性评价的结果,初步制定不同形式的展示形式。将我的初步评价体系与学生进行沟通、协商,学生自主进行选题,从而确定个人最终的表现性评价表。每一个学生,根据协商式评价的结果设定出最适合自己的终极“毕业生形象”评价标淮。最后,通过自评、互评,关注每个学生是否达到自己协商式评价的结果,结合诊断式评价的内容,聚焦其自己的增值程度。所有的评价过程可以结合新技术支持,希望能够通过技术与评价的融合有效支撐新课程所倡导的因材施教以及实现有效的评价方式方法的变革。初步设计评价步骤如下:

第一步:老师为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结果设置不同水平的评测维度:

第二步:老师绘制最完美的“毕业生形象”一一设置不同形式、不同难度维度的展示形式:

第三步: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协商,确定个人终极表现评价内容及维度表:

第四步: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为个人终极表现评价内容及维度表进行评测,聚焦个人增值程度。

读一本书可能只需要一个星期、一个月,而消化一本书的核心内容、内化一本书的教学逻辑可能需要一个学期、一学年甚至几个学期,只有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持续进步,打磨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有效教学模式。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课程改革是一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专业实践,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变革过程,从“新课程”走向更新的课程,亦是课程变革的常态。


评论加载中...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空间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

二维码

名师工作室移动端

  • 扫一扫,直接在手机上打开
  • 随时随地使用工作室
分享
回到顶部